-M小姐-
在妍靜催眠師的引導與陪伴下,這次的催眠旅程,讓我深入探索了許多內心深處的恐懼。
原以為,自己對於「生存的害怕」這個議題,早已處理得差不多,沒想到,當真正走進潛意識時,才發現那份來自童年的恐懼,依然如此龐大而真實。
當我回到「分離焦慮」的感受裡,那個畫面又鮮明浮現:第一次上幼兒園時,站在鐵欄杆前,眼睜睜看著媽媽騎著摩托車離去。多年來,我曾試著用各種方式擁抱那個害怕的大人、也害怕陌生環境的內在小孩,但無論怎麼努力放鬆、怎麼告訴自己我已經敞開了,卻始終無法真正觸碰到那個畫面背後的情緒。然而在催眠裡,我彷彿回到了當時,手指觸碰著鐵欄杆的時刻,耳邊響起那句內心的聲音:「媽媽,不要走……我好害怕。」一次次吶喊著,那份埋藏已久、深埋在心底的恐懼,終於被釋放,也被自己深深看見。
理智上,我知道想要療癒自己,必須願意看見自己。過去,我以為自己早已看見,但原來,潛意識會用更真實、更赤裸的方式,讓我感受到那份看見。
我一直都知道自己不喜歡自己的身材,但未曾意識到,這背後隱藏著一個害怕被媽媽嫌棄的我。
透過這次探索,我才明白,那份害怕,慢慢轉化成對自己的挑剔與批評。長年來,那些自我批評與挑剔,就像一把把銳利的刀,一次次插進自己的身上。直到這次,我才真正感受到——原來,嫌棄自己,是一件這麼痛的事。
在自我批評的感受中,同步也浮現了,一直覺得自己做事都做不好的議題,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對,發現這個深層的信念,原來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種下,所以後來一路上的成長都遇到了同樣的事件,在承接自己的痛苦後,覺得現在的自己可以以不同的觀點和信念來面對自己的人生。
在催眠結束後的幾天裡,許多童年的感受一一浮現,不只是腦海中的片段,而是更真實的「觸感」。
很神奇的是,當與父母通話時,我發現自己也悄悄地改變了,很難想像能對他們撒嬌,而這次卻能自然地,像個孩子一樣,安心說出真心的想法。那一刻的自己,不再是那個包裝、武裝過的樣子,而是真實的自己。
我很感謝這次妍靜催眠師的引導,讓我有機會看見那個「不願看見自己的我」、「不願接受自己的我」、「不願承擔痛苦的我」。也因為這份看見,我能開始、也願意,持續擁抱這些曾被忽略、被遺忘的自己,和她在一起。